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之间的行政区划调整。年,吉林省的3个县、7个旗,划入了内蒙古地区。其实就在同一年,黑龙江省西部的12个旗,也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今天,我们就聊聊这段历史,12个旗总计2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区,为何划入了内蒙古呢?其实,这属于物归原主。今天,我们仔细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一般能够控制辽宁地区,从而拱卫华北地区的安全。但是,内蒙古地区和黑龙江、吉林等地,则属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政权反复拉锯的地区。在中原王朝国力强盛的时期,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从而控制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可是中原王朝一旦国力衰败,北方游牧政权就会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上述地区。从秦灭六国到明朝灭亡,多年的历史中,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属于老大难问题。17世纪中期,已经统治了多年的明朝灭亡,崛起于东北地区的清朝开始大举入关。
在10多年时间里,清朝确立了对中原各地的统治。早在清朝入关以前,已经控制了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因为在清朝入关以后,不用担心来自于北方的威胁。清朝在中原地区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并且进行了改善,形成了内陆十八行省的模式。不过,在西北、东北、内蒙古等地,则没有使用行省制度。由于没有行政区划和行政官员,清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很差。
在清朝统治的中前期,这一问题还并不明显。但进入清朝统治的后期,在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强迫清朝开放了各种通商口岸。随着局势的变化,西方列强开始染指清朝的北部地区,当时的局势非常危急。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先后建立了新疆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省份,但内蒙古地区仍然没有行政区划。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朝灭亡,我国开始进入军阀混战时期。由于局势动荡,各地的军阀都没有力量顾及内蒙古的区划问题。
这样的局面持续了10多年时间,年,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北洋军阀政权垮台。新上台的政权为了巩固北方地区,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建立行政区划。热河省、绥远省、察哈尔省等4个省份先后成立,每个省份各自管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从而兼顾了内蒙古各地区。在30年代,这4个省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转眼进入了40年代末期,随着全国各地的解放,我国进入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的阶段。
早在年,内蒙古自治区就已经成立了。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的管辖区只有现在的内蒙古东部。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调整各地的行政区划。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热河省、绥远省、察哈尔省等省份,被先后撤销,大部分管辖区都并入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向西扩大,截止50年代末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现在的行政区划轮廓。
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从张家口迁移到了归绥,并且改名为呼和浩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各地的行政区划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但进入60年代后期以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方地区的防御压力明显增加,内蒙古自治区的跨度非常大,从东北一直延伸到了西北,防御难度非常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划入了东北三省。例如内蒙古的3个县和7个旗,划入了吉林省。年7月,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划入了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下辖了2个市和12个旗,管辖区总计20多万平方公里。在全国的行政区划中,自治区与省份的行政等级相同,盟对应了地级市,双方等级相同。至于旗,则对应了县,与县等级相同。12个旗相当于12个县,而且面积很大。
呼伦贝尔盟划入黑龙江省以后,黑龙江省的管辖区面积迅速扩大。请注意,黑龙江省的管辖区面积原本就不算小,加上呼伦贝尔盟之后,管辖区面积更大。其实,内蒙古东部从气候、饮食、文化、口音等各个方面,都与东北地区非常接近。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人们,前往首府呼和浩特的距离比较远,前往长春或者哈尔滨的距离,则要近了很多。作者的一位朋友是黑龙江人,按照这位朋友的说法,在黑龙江经常看到挂内蒙古车牌的车辆。
我们继续聊区划,呼伦贝尔盟划入黑龙江前后10年时间,进入70年代末期,外部环境已经明显变化,防御压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随着经济发展,呼伦贝尔盟的区划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年7月,呼伦贝尔盟地区被重新划入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结束了10年的管理期,具体的情况和吉林省非常类似。年,吉林省管理的3个县、7个旗,也还给了内蒙古。其实,划入周边省份代管,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例如在40年代末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江苏省的徐州地区,曾经暂时划入了山东省,被山东省代管了3年时间。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内蒙古划入其他省份的地区,在70年代末期,逐步都还给了内蒙古。由于内蒙古的跨度很大,内蒙古各地的风俗、口音差别很大。内蒙古东部地区各方面非常接近东北,内蒙古西部地区,各方面则非常接近甘肃和陕北地区。关于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