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石榴籽”培根铸魂工程互动课堂上,学生展示各民族风俗、文化,并分享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故事。韩占文摄
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钢铁大街第三小学学生听老党员讲党史故事。学校供图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神州行
当阳光普照在最东端的林海雪原时,最西端的大漠胡杨尚在静谧的夜色中沉睡,两个小时后方舒展枝叶、沐浴晨光。这里是位于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一个太阳也要“走”两个小时的地方。在这.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同书写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等佳话,为建设祖国北疆积蓄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内蒙古教育系统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通过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切入点、把握关键点、锚定着力点,以“实、活、深”三字诀,扎实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开展,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祖国北疆构筑起教育的亮丽风景线。
“实”
办好思政课,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
同样的一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思政课:
在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小学,以大型舞台剧形式开展,通过歌舞及朗诵等形式启蒙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
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学,教师杨艳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切入点,通过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对于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
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思政课教师杜建亭通过“辨析、实践、启悟”环环相扣的整体教学活动,为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培养行动自觉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内蒙古财经大学“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上,教师杨洪远正在启发学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理上的思考。
这是年内蒙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上,大中小学同上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的教学活动现场,是内蒙古贯通各学段有效衔接的思政课改革实践,也是内蒙古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生根的新举措。
“思政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生学业中,陪伴最长久,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最持续的课程,只有办好思政课才能真正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黄雅丽说。她介绍,年起,内蒙古加强统筹谋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内蒙古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坚持分类指导与精准施策相结合,对不同学段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途径等提出明确要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内蒙古准确把握民族工作增进共同性的原则,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年春季学期起,在全区各高校全面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并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的教育和研究,组织专家编写了教学大纲,制作系列名师公开课视频和讲稿,指导全区各高校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艳芬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学期以来,该教指委已组织全区高校相关任课教师开展了集体备课、重点专题研学和教学教法研讨等活动,及时推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此外,自治区教育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同上一堂课”活动,每个学期组织全区多万名大中小学生一起共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政课,成为现象级“思政金课”。建设了覆盖东中西部3个片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培训研修基地”,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们正探索组织内蒙古师范大学与12个盟市教研室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并以此为示范样本,带动各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当地中小学联动,由点成线,再扩展到面,推动全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内蒙古大地上枝繁叶茂、蓬勃发展。”全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组长李春晖说。
“活”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无声、打动人心?采访中,记者发现,“把远离学生的拉近,让呆板的知识变活泼”是内蒙古各地各校实践探索中共同的“法宝”。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长廊、创建“石榴籽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学习、建设“我是一颗石榴籽,民族团结一家亲”特色校本课程……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组织全市中小学先后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31场,并以“童心向党筑梦北疆民族团结共创未来”为主题,组织巡回展演35场。
“校园文化对学生和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今年我们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现场会,引导广大干部师生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英介绍。
同呼和浩特市一样,在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全区各地各校普遍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同样是介绍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容,有的用剪纸、有的用图画、有的是泥塑、有的是歌舞表演,通过多种形式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广大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绘就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除了让校园的墙面、走廊、树木“会说话”,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努力让书本也“活”起来。
9月,第24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活动现场,东胜区蒙古族第二幼儿园师生一段十几分钟的舞台剧“三千孤儿入内蒙”,让诸多与会者潸然泪下。“教师和孩子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演活了这段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与会代表苏娅说。
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是内蒙古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周三的下午,包钢实验一小四年级六班的学生们,走进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的包钢集团“齐心协力建包钢”展厅,进行新学期的研学实践。从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个个模拟场景中,寻找父辈和老师们经常讲述的那些“各族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内蒙古建设边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动人故事。
“从历史照片中看,当时这里就是一个戈壁荒滩,物资、设备、技术等都很缺乏。真没想到,在那样的条件下能建起那么大一座钢铁厂。”学生王宇博感慨地说,“这光靠我们内蒙古人民肯定完不成,这真的是全国各地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现在全国高铁近三分之一的钢轨,可都产自这里。”
在中央民大附中呼和浩特分校,一段校本特色的韵律操融合了藏族、蒙古族、傣族等8个民族舞蹈的特点。“这样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在日常体育锻炼中也能感受到,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学校思政课教师新奇乐说。
为有效发挥校园环境和学校活动的育人作用,今年,内蒙古下发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相关文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校园文化。同时,组织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主题活动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书香校园全民阅读”等系列活动,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实现“润底色、强根基”,培养青少年自觉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
“深”
“知行合一,久久为功”,培养时代新人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采访中我们看到,内蒙古在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中,着力从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文化育人、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系统构建、整体推进。但如何将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扎得更深,在黄雅丽看来,需要以春风化雨、精耕细作的方式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更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地持续推进。
年以来,内蒙古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员专题培训,还组建宣讲团,赴基层教育系统宣讲场。建立了一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并在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高校科研项目中培育了一批专项研究课题,加大理论研究阐释,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关切,用丰富的真理营养浸润学生心灵。
今年,内蒙古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频共振”,在全区大中小学校开展党史知识进校园、“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践行。
同时,内蒙古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组织全区优秀骨干教师开发建设“国家统编教材同步课程资源”,并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云平台和内蒙古广电网络的“国家统编教材课程”专区,保障即使在最偏远的牧户家中也能随时收听收看。积极推进“童语同音”计划,培养学前儿童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发展基础。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通过思想的强化引领,全区大中小学校青年学子纷纷投入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实践中。
“我参与过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
“我是自治区红十字会一员,应急救护知识丰富,老师筛选时请多看我两眼。”
“一线若需要,请让我出战!”
……
10月,内蒙古部分地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不到2小时,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等高校上千名学生递交志愿服务“请战书”,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黄雅丽说,“今后,内蒙古全区教育系统将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加深交往交流交融,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内蒙古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连保军赵秀红王家源李柯杨文怿郝文婷统稿:本报记者郝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