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的心田
◇兴安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增速全区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1万元大关,持续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文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盟委书记张晓兵
兴安盟是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实践地。
近年来,兴安盟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新时代民族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兴安盟特点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
兴安盟继年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称号后,年再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成为自治区唯一连续两次荣获这一荣誉称号的盟市。
确保民族工作政治方向
兴安盟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长期的政治任务,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并实行盟委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深入抓,推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调整完善民委委员制度,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清单,盟委委员会议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推动形成做好民族工作的整体合力。
健全工作机构。成立盟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个覆盖盟旗乡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等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撑。全面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突出“四个特别”要求抓好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培养、储备、选用工作,在苏木乡镇单设党委统战委员,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完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组织调度、系统推进、综合研判、监督考评、动态管理、条件保障“六项机制”,推动形成盟委行署专项督查、各级党委政治巡察、各级人大执法检查、各级政协调研视察齐头并进的工作体系。全面贯彻执行民族事务法律法规,广泛开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宣传学习,不断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兴安盟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深入实施“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的心田。
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促进会、宣传教育基地、实践创新基地“四个平台”,全面开展以学重要思想、学中华文化、学政策法规,带领各族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为内容的“三学一带一创”行动,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组织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八进”活动,深入挖掘宣传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和感人事迹,大力弘扬军民守望相助、共同戍边的阿尔山三角山哨所“相思树”精神,营造全区域覆盖、全领域推动、全方位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氛围,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在教育系统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教助学活动,扎实推动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及相关配套改革工作深入开展。全盟68所民族语言授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至八年级已全部推行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其中22所学校同时推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等其他学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53所民族语言授课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保育教育。学到更多科学文化知识,为更好融入现代社会、走向现代化创造条件。
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到全盟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等方面,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对50多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保护,申请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7项。
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兴安盟扎实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工作,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积极打造互嵌共融的社会共同体。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将民族工作的重心下沉到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努力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加强“石榴籽家园”建设,搭建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交往交流交融的沟通桥梁,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创建工作真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头号工程和全民行动。先后创建10个国家级、46个自治区级和个盟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8个模范集体、21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14个嘎查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草原绣娘”白晶莹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淑琴、云峰、朴成奎等先进典型。
扎实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积极探索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力打造和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示范区、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兴安盟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被国家民委确定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项目首批国家试点,全盟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丰”,牲畜存栏实现“八连稳”,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绿色冶金建材、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蒙中医药、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板块逐步做大做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兴安盟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短板,全盟4.85万户、1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个旗县市、个贫困嘎查村全部摘帽出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增速全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1万元大关,持续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