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学习01主动探索,破除信息茧房

无论是搭建学习框架还是获取信息,产品经理都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根据自身特性去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被动化为主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你为什么而学习?

曾经与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到以下这些答案:

为了探索更多的未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为了提高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为了掌握更多的技能,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有了自己想要学习的目标。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有些人只是看到了网课的宣传语,一受刺激,就缴费报名

有些人只是看到周围人都在努力学习,自己也就跟着学

有些人只是受到周围散播的知识焦虑,然后告诉自己得学习

……

这些情况,本质上都是被动的。

这种被动学习的特质,深受我们过往的学习观念影响。在从小到大的学生生涯中,老师会根据考纲,为我们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课程。

我们只需要根据老师指导进行学习。

在当前社会的高考教育制度下,我们被赋予明确的目标: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此时,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对于达成目标是一种高效的做法。

当我们踏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方向变得更多了,我们不再只是为了取得某一成绩,我们有了更多的可能。

这种被动的学习观念开始不适应,比如,单单产品经理这一职位,不同方向的产品经理侧重点就有很大的不同:

偏需求分析的前辈可能会跟我们说:得多学习用户需求研究方法;

偏商业变现的领导可能会说:要多读读商业与经济类书籍,拓宽自己的视野;

偏交互设计的同事可能会说:画图就得高保真,加上交互效果,所以得多花时间在交互设计的学习上;

……

这些建议有错吗?其实没有,但如果你按照过往:你告诉我要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的观念。

这些建议,最后会导致你:时间不够用、内容过于分散、掌握不够深入……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以“我”自己的目标为主导,搭建框架,然后通过实践来调整与补充自己的学习框架。

这种做法,即使要学习的内容依旧多,但我们知道每一步需要学习什么。只要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将体系化的内容逐个击破,最终可以达成学习的目标。

举个自己的例子:

以前,转行做产品经理时,面对大量需要掌握的技能,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后来,以「独立主导一个功能从零到一」为目的搭建了一个学习框架,具体分为两步:

1、自上而下搭建框架: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搜索相关资料,结合公司开发流程,制定自己的学习框架;

2、自下而上补充完善:

进行项目实践,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补充完善学习框架。

这个框架,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适合其他人。

但是,在我前期的产品能力学习上,确实帮了不少忙。这个框架帮我理清了原本散乱的知识,让我可以有规划,有重点地学习,而不是人云亦云。

随着学习目标的变化,这张图会增加其他内容,比如商业分析、团队管理等等。或许,这个图在未来会被舍弃,但是,这种主动学习的思维却永远不会过时。

其实,大家仔细一看会发现,这里还用了流程化思维来搭建学习框架。

你试着也可以利用流程化思维,比如一名活动运营人员,可以将活动运营分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然后组织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除了流程化思维,也能利用总分思维来搭建。比如,作为一名人力资源从业者,可以根据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福利与劳动关系来划分。

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模块,比如招聘,再细分成校园招聘、社会招聘。通过层层细分,进行体系化学习。

不过,对于还在读大学,或者刚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有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难以自己搭建框架。

那么,可以搜索别人搭建好的学习框架来参考。分享一张腾讯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可以作为产品人员的参考框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还得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岗位要求,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进行参考。

无论你是自己从零开始搭建框架,还是从别人那里获取相关参考来搭建。重要的是整个学习的观念从别人告诉我需要,而调整为我自己去探索需要什么,从被动化为主动。

这也是本系列提倡的学习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主动探索,破除信息茧房

同样,这种主动学习的思维,也可以用在信息的获取上。

以大家常常刷的信息流为例,我们以为是我们在主动选择推荐的内容,其实不完全是。大脑在潜意识中喜欢新鲜的、刺激的内容。

所以,这些在潜意识中更能抓住你眼球的内容,就会频繁出现,而不是我们有意识的选择。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刷知乎、B站、微博等等的推荐信息流。

后来,从《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看到对于推荐算法的研究,引起了一些思考:

在信息流的环境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对于我们来说,只能看到算法输出的结果。对于处于黑箱中的推荐、过滤、强调、弱化等算法逻辑,从设计到运行逻辑都无从知晓。

一定程度上,算法计算平台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如此,我们世界观、价值观可能会被算法所分发的内容所塑造。

另外,信息流的推荐依赖于对我们阅读信息的分析,通过阅读大数据推测我们的爱好。

久而久之,在推荐算法的策略下,可能造成我们视野窄化、兴趣窄化的倾向,发生“信息茧房”现象。

什么是信息茧房呢?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

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在信息茧房中,我们以为所看到的文字、视频等等就等同于这个世界。

比如看到知乎有大量高学历的人就以为社会上高学历的人多,看到抖音上美女多,就以为社会平均颜值如此……这样一来,容易造成知识和思想的固化,脱离多元视角,进而还会造成公共信息环境的相对缺失,公众意识会逐渐降低。

这个世界之外的事物,变得难以想象、难以理解。

但是,完全脱离这些平台的做法似乎又过于激进。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给你:

移动端不用装知乎、B站、微博的客户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7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