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国家层面不再对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作统一规定,而是授权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分学段、分类型科学设置教师岗位结构,适当优化调整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文件还规定,中小学岗位实行县域统筹管理,协调县域内同学段学校教师岗位结构并向乡村适当倾斜。
目前,各省市不管是晋升中级职称,还是晋升高级职称,也不管是农村教师还是城市教师,市、县级优质课为必备条件。其他的市县级荣誉,比如教改积极分子、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团队辅导员只需要任选其一就可以了。
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参评人员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辅导、校本课程开发、教科研等中选择一项即可。
要评定副高级职称,每一位教师就要对照评定副高级职称基本条件,任职条件,业绩成果。逐项对照满足,并收集整理完整的原材料,才能申报,才可能评审通过。
一般来说,有省级优质课荣誉评选副高,归属一档优先通过,没有省级优质课荣誉就要看市级优质课荣誉,然后再看县级优质课。
评中小学副高职称(高级教师),每一位教师必须满足任职条件和业绩成果要求。只有市(县)级教学能手,市(县)级优质课二等奖以上,才能满足评副高级职称条件和要求之一。市(县)级教学能手不能算业绩成果,只能证明该教师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不能直接代表该教师的实际教学成果。
职称评审是一个老师综合性能力的体现。市级教学能手,只能算表彰,实质是没有用,还不如一个优秀班主任值钱;市级优质课,有用,说明课堂教学这块有成绩;另外还有课题,班主任任期年限,论文发表或获奖都是一个老师在某一项能力的充分体现。目前,每个地区的要求不一样,要以当地评审文件要求为准,其中就包括很多硬性条件。
中小学教育当中的各种课堂评比,比如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等,除了大家心知肚明的学校评比以外,其他各种级别的评比,99%都是水课。
学校的课堂评比,大家知根知底,一般来说,是比较公平的,而且能真正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他各级评比,特别是县级以上的评比,基本上可以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课堂竞赛成绩,直接影响着职称的晋升,利害冲突十分剧烈。要想达到目的,你必须漂亮,玉树临风,婀娜多姿……评委想给你什么名次就什么名次。这不是神话,这是近15年来,摆在广大教师眼前的公开秘密。
微课才是最实在、真实的课程。教师的优质课、示范课、评优课、观摩课大多是上了又上,熟记之后,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气氛活跃又精彩。上课老师也是预先接触过学生,学生和老师都是按套路出牌,表演天赋高的老师适合上这种课,为了练好一堂这样的课,老师累学生也累,平时上课根本收不到这种课的效果,都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总之,教师也没有办法,为了评职,也要面对!因为没有优质课,想都别想有资格参加高级教师的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