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十四五看内蒙古通辽让蒙东重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和国家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内蒙古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回望年,走进年。“十四五”开局,内蒙古十二盟市已绘就“十四五”发展蓝图。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看内蒙古”系列报道,聚焦十二盟市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集中呈现各地立足实际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央广网通辽3月4日消息让“蒙东重镇”的发展更加“通达辽阔”。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对通辽市的希望和嘱托。主动融入东北、深耕东北,主攻京津冀、面向环渤海,积极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与赤峰市协同发展。通辽的发展有了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十四五”开局之年,通辽市斩获三大国家级荣誉。

国家支持通辽在现代能源领域开展试点,新能源装机比重达到47%。通辽市被列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北部大通道承载城市,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获批全国第三批示范物流园区,科尔沁公里风景大道获评“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自驾路线”,霍林郭勒市入选全区首个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十四五”开局,通辽锁定关键定位,把牢主攻方向,把美好愿景变成发展实景,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增创通辽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营商环境始终是“吸金石”

新春伊始,通辽市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48个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额达.26亿元。1月14日,科尔沁区与31家企业集中签约,项目涵盖玉米生物产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蒙中医药产业、商贸物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能源等领域。

在“通达辽阔”的空间优势下,通辽以其宽阔的胸怀招引商客,承接产业转移,为蒙东枢纽的发展聚力。

年1月14日,通辽市科尔沁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央广网发张思敏摄)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第一时间吹响招商引资“集结号”,仅1月份,招商专班便外出走访企业31次,邀请企业考察43次,接待来访企业84次,洽谈项目74个。

“招商引资始终是‘硬招数’,项目建设始终是‘牛鼻子’,营商环境始终是‘吸金石’。”内蒙古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提出要求,切实举全市之力打好抓招商、建项目、塑环境的攻坚战。

“项目为王,招商为要”,通辽市从去年开始掀起全员招商热潮,全市上下活跃着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仅年第四季度,全市新签约项目个、签约额.55亿元。第四季度招商项目实现到位资金70.08亿元,同比增长41.7%。

通辽市展开全员全域全季招商攻势,市级领导挂帅出征,各级各部门领导率先垂范,组建机构、建立机制、积极谋划、主动出击。聚焦“五大产业集群”,创新思路办法,完善政策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项目签约落地,扭转困局、盘活全局、开辟新局。

年通辽市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个、同比增长87%,总签约额.53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个、同比增长57%。蒙药产业园区、风电及光伏发电、绿色新材料生产基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通辽。

通辽市城市航拍图(央广网发崔连仁摄)

为了给招商提供全面的服务保障,通辽市出台《通辽市招商引资“项目管家”及“1+1+N”服务模式落实措施》,对由厅级领导、处级领导、科级干部担任“项目管家”的个项目实行台账管理,通过积极主动跟踪、定期调度分析,为项目提供了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贴心服务。

通辽市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突出“项目兴市”,一切围着项目转,要素跟着项目走,一切为了项目干,抓实全流程、全周期“项目管家”服务,坚持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全力稳定经济增长。

产业黄金链的发展启示

年播种面积万亩,总产量.66亿斤,通辽市玉米产量占内蒙古总产量的近1/2。

作为全国的产粮大市,玉米一直是通辽市的当家作物。近年来,通辽市围绕打造玉米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思路,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玉米生物产业群。

通辽市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为通辽玉米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通辽市开鲁县着力打造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全国以玉米生物科技为主的三产融合示范区,现有玉米深加工企业14家,在建项目11个,形成了以玉米—淀粉—土霉素碱—强力霉素四级产业链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抗生素、维生素、绿色食品药品添加剂、氨基酸等系列产品达种,部分产品的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

内蒙古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硫酸链霉素生产车间(央广网发胡建华摄)

目前,通辽市培育26户深加工企业、13条深加工产业链,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近亿元。形成了醇、酸、糖、胶、药等13大类多种产品,其中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到全世界40%,全市年深加工玉米超过万吨。

为了加快推动玉米产业的发展,通辽市建立了玉米院士工作站,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十几家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玉米种子研究工作。

科技创新赋能,让“通辽黄玉米”身价不断攀升。年,“通辽黄玉米”入选全国百强区域品牌,品牌价值跃居第39位,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产品。

打造玉米产业集群,实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通辽市走出一条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提升的农牧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在玉米产业链条上下足了功夫的通辽市也在产业链条建设上获得了启示,只有在“延链补链”上做足文章,才能使有限的地区资源获得无限的发展空间。通辽市十四五规划明确:以玉米、肉牛产业为基础,以奶牛、肉羊、生猪、特色经济作物等产业为补充,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推进关联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争创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通辽市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航拍图(央广网发王立成摄)

十四五开局之年,通辽市坚持强攻产业、主抓工业,打牢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千亿级绿色煤电铝产业集群”“百亿级现代能源示范产业集群”“百亿级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百亿级中蒙医药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全国原料药生产基地、国家级冷凉地区无公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和优质乳肉供应基地。延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优势,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

“五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4%。这是通辽市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绿色优先亿投资修复草原生态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覆盖了通辽市近1/3的土地面积。近年来,通辽市深入实施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四个千万亩”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实施,林长制、河湖长制全面落实,建成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万亩、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万亩、天然草原修复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7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62%,西辽河时隔20年获得生态补水。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通辽高分中心根据荒漠化遥感指数分别对0、、和年通辽境内科尔沁沙地裸露沙地进行遥感提取,结果显示裸露沙地呈逐年减少趋势。

年,通辽市成立市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推进中心,成功争取并启动实施总投资近亿元的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造林项目,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万亩、天然草原恢复修复万亩,累计建成绿色矿山93家。

科尔沁沙地的有效治理,为当地带来非常可观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科尔沁疏林草原(央广网发通辽市委宣传部供图)

西辽河,是通辽市的母亲河,在西辽河水滋润下,通辽大地畜旺粮丰。近年来,通辽市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推进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

为修复西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年,内蒙古自治区启动赤峰市、通辽市5个旗县地下水“量水而行”试点。

通辽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组织制定了《通辽市量水而行实施意见》,开展西辽河流域水量调度、农业灌溉“以电折水”系数率定、西辽河重点河段河道疏浚、西辽河流域地下水“量水而行”试点县建设、跨旗县河流水量分配等工作。完成乌力吉木仁河、老哈河、教来河等6条跨旗县河流水量分配方案编制任务。

从年3月启动西辽河流域水量调度工作,.6万立方米水被引入通辽市莫力庙水库,西辽河时隔20年获得生态补水。

通辽市西辽河畔(央广网发崔连仁摄)

年,通辽市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能耗“双控”。累计完成电解铝企业无组织排放技能改造项目46项,电解铝烟气超低排放系统实现行业全覆盖;全市污水出厂尾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均实现“由红转绿”,能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深入开展节能诊断工作,形成节能空间约17.9万吨标准煤。

年,通辽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硬性措施,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使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成为通辽高质量发展的最靓丽底色。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力

“建设充满活力、富有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在通辽市“十四五”规划中,描绘出的美好画面。

通辽市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推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划出“路线图”——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力,加快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通辽市把助推乡村振兴作为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一子。

近年来,通辽市高度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结合各旗县资源优势,继续优先支持脱贫旗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做好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以此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维功能,发展新业态,助推乡村振兴。

年4月,奈曼旗蒙中药新增产业园区,蒙沂药业蒙中药饮片产业园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带动蒙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实现年消化蒙中药材30万吨,产值5亿元,税收万元,安置人就业,对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奈曼旗药材基地(央广网发奈曼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奈曼旗大力发展蒙中药材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先后引进十几家药企、建设药材基地。在国家自然科学金委员会的科技帮扶下,奈曼旗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增收致富,形成了独具奈曼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随着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等一系列的惠民工程落地,奈曼旗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现代高效农业的路越走越宽,宜居宜业的乡村美如画卷。

薰衣草庄园(央广网发张财成摄)

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双轮驱动,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让城乡更宜居、生活更美好。”2月12日,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玉峰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通辽市政府在年要办好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每个方面都要办好“雪中送炭”的实事,不做“锦上添花的”虚功,让民生关切温暖人心。

其时已至,其兴可待。在内蒙古的发展版图上,通辽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蓝图已展开,蒙东地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迸发,通辽正以阔步之姿迎接新征程。

策划:朱日岭

监制:田凤元

记者:王秋蕾

视频:魏全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2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