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老年人才网注
老年人才网8月24日正式上线,数据显示,老年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有工作意愿和能力,该网站上线至今,招聘岗位已经越来越多。
以该网站招聘岗位的麦当劳为例,月薪至元,这个收入不算高,但以老年人的“竞争力”而言,客观来说,这个收入也不算低了。
老年人才网的上线,标志着老龄化退休潮的大规模来临,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即将迎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以老年人再就业为指标的新时代。
而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年,国内60岁及以上人口2.67亿人,随着“婴儿潮”的退休或渐渐老去,未来这十年,恐怕是史上规模最大的退休潮。
而这,也预示着人口结构化的根本性转变。
人口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石,人口结构化的转变,将重新塑造千万行业。
老年人才网的上线,标志着老年人才信息库和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启动建设,旨在为老年人再就业扩宽渠道、搭建平台、奠定基础,对打造老龄人力智库、推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上面这段话是摘自老年人才网的介绍。
群体变老在社会学中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过去的文章里,我也多次谈到人口老龄化对一个经济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推动老年再就业之前,我们一直没有过这方面的动作,如今突然推出该老年人才网,我想背后的寓意其实非常明确,甚至就只有一点,那就是对人力资源挖掘的最大化。
在经济学中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够做多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老年再就业,本质上这就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市场做大。
但在老龄化这方面,我们其实没有多大的经验。
没有经验的也不仅仅是我们,纵观全球,人类的寿命大幅增长也就是这两百年来的事情,全球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曾经经历过老龄化问题,日本、韩国这类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也只是刚刚经历。
没有前人的经验,我们自己就要摸着石头过河。
日本、韩国近年来其实也有推动所谓的老人再就业,但我们和日本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老人更多的是“先富已老”,日本老人有着一定的积蓄,且经历过日本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
而我们老人更多的则是“未富先老”,虽然我们如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老人再就业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土壤和条件。
其次,老年人才网的上线,也给未来会实行的“延迟退休”,提前铺好了道路。
不过以上种种,都很难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谁来为老人们提供工作?
这是如今就业市场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也是人口发生结构性转变所面临的问题,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回答并不容易。
一些制造业工厂招不到人,一些高科技行业却面临降本增效,年轻人不愿意进厂、老年人则达不到进厂的要求,这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也是老年人才再就业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把老年人作为劳动力的储备库,有些岗位实在找不到工人的话,的确可以考虑扩大年龄范围,让这些老年人去顶一顶,但是年轻人,四十岁左右的都没有工作的话,那么劳动力就不是不足,而是过剩。
“如何分饼,决定饼能够做多大。”现在的问题在于,饼尚未做大,但分饼的人却越来越多,这是老年人再就业,所带来的问题。
从经济数据来看,年上半年GDP为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
经济增速放缓,“退休潮”来临,这对老年人再就业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从人口数据来看,国内60岁及以上人口2.6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9%,其中60岁到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半数以上,他们相当一部分人仍有工作意愿和能力。
换句话说,60岁-6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总数至少在1.3亿以上,我们假设其中一半人仍有工作意愿和能力的话,那么对半分下来,这个总数也有万人左右。
以今年应届毕业生万来算,这相当于无形之中,就业市场新增了六年左右的“大龄应届毕业生”,只不过不同的是,这群人不是从学校毕业,而是从职场毕业。
如今要想再就业,我们就得把目光对准就业市场,老年人再就业,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有足够的岗位来匹配老年人就业?
这个问题,得由市场来回答。
以目前就业市场的年龄段划分来看的话,60岁-69岁这个年龄段的老人,更多的还是保安、保洁、食堂等类型的工作,且收入不会太高,特点是工作相对轻松,在保障一定收入的同时,工作强度也不会太高,这对于60-69岁这个年龄段的就业群体来说,算是比较轻松的。
不过这些就业岗位都相对特殊,是否能够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上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一点还有待商榷。
如果仅仅只以市场的力量而言的话,60岁-69岁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几乎不会有特别多的工作单位会要,如果我们再考虑到老年人再就业的五险一金的话,这个比例则会更少。
但如果采取行政手段来约束企业,必须适配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就业限制的话,那么这对老年人再就业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的一点是,强制约束企业所带来的成本,最终必然会转嫁给就业者本身。
这也是经济学中的“人的能动性”,或者说上有措施,下有对策的由来。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我们会说让市场去自由适应,让市场的力量去推动老年人再就业,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老龄化的比例在近几年大幅上升,再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基金池入不敷出等问题的话,那么让市场去自由适应这个时间,我们显然是等不及的。
因而我大胆预测,当市场主不那么愿意为老人们提供工作时,必然会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包括减税、鼓励企业招聘老年人等等。
至于这是否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空间,我认为这反而是两码事。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和年轻人的就业岗位本身并不重叠,除非未来会有60岁-69岁的老年人服务员,否则目前来说,老年人再就业,并不会挤压年轻人原本的就业空间。
但老年人再就业,所面临的困难还不仅仅只是物理世界的困难,还面临诸多道德、公共环境、舆论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根据《求是》的预估,到年中国人口将重度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将达到30%以上的比例,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在未来十年内,60后群体将以平均每年万人的速度退休,而此刻正是新生儿出生率最低的时候,结婚人数也创新低达到了万,种种迹象都表明,人口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当我们在说老龄化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问的是,老年人真的需要再就业吗?
考虑到60后正是计划生育一代的父母,考虑到今天独生子女自身的压力问题,我想,在60岁-69岁的老年人群体中,是真正有想要就业,也想要赚取一份收入的人。
有的老人没有养老保险,只有农保;有的老人年轻丧子,独自老两口生活,也渴望通过工作找寻生活的意义;还有的老人,渴望一份工作,为儿女减轻一定的负担。
这是“未富先老”带来的客观问题,也是老年人自身渴望继续“赚钱养家”的迫切心愿。
但这又牵扯到道德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就业歧视问题,未来当老年人再就业成为了我们身边新的风景线,我们能否给予这些已经六十多岁的大爷大妈,一些更多的宽容和体谅?
市场又能否容纳更多的老年人进行再就业?
这就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上,“如何分饼,决定了饼最终能做多大。”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