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的氛围,还正浓郁,估计很多人已经看到了朋友圈里转发的各种单位招聘。
有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报名信息,也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一大波招聘信息纷纷而来,”春招”随着春节来了。
估计大家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的时候,更多地体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不同岗位,标注了不同的推荐奖,从几百到几千,过万!
推荐人员大部分不分公司内外的人,只要推荐入职一定时间,就会给予奖励。我就曾获得过税后元的奖励。今天广东顺德格兰仕发布招聘一人,获得推荐奖励元。珠海云洲智能,也有伯乐奖元/人,而且奖励上不封顶。
针对这些企业求贤若渴的花重金求才,也引发了一些人力资源机构的服务创新。比如有”人人推才””智鸟招聘”等人力资源公司,专门开发小程序和网站,不同职位,给不同的招聘奖励,明码标价,谁都能看到。
针对这一现象,符合市场规律,也体现了人力资源服务价值,本身无可厚非,应该有一定合理性。不过我个人感觉,这类招聘更适合社会招聘,在面向校园招聘的时候,还是慎用。
第一,从学生角度,刚刚毕业,就有一种被拿着当商品到处推荐的感觉,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跟辅导员说我不工作,别给我推荐招聘信息了,招聘对接我是不会去的!有这种情绪,可能有多重因素,不排除对这类付费推荐的抵触。如果你是学生,马上面临毕业,看到招聘信息上列的推荐成功奖励元,又面对老师苦口婆心劝你去工作,你会怎么想?
第二,从老师角度,老师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本来就是职责所在,原本给学生推荐工作,介绍企业情况,帮学生做职业规划,是成就学生,为人师表的高尚行为。当面对企业的高价推荐费,他是收,还是不收?收取费用,会不会有违规嫌疑?从一定程度上,这类付费推荐,再变相诋毁就业负责老师的工作,让老师们做就业推荐多了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当然,也许有人说我多虑,这类付费,习以为常。我还是觉得,这类行为,让学生降低了对老师的信任度,也给一些老师提供了寻租空间,影响老师推荐就业质量,增加廉政风险,也会给学校带来舆情风险。
第三,对于家长来说,也许在孩子们找工作的时候,花点钱培训、找关系等,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学生为了找好的工作,应该支付的成本。像唐僧取经一样,历经磨难,找到的工作,才觉得更珍惜。如果明码标价的岗位,不排除有的家长说,这个公司招不到人,到处花钱招聘,不会有发展前途。家长的态度,某种意义上,也在影响着学生的选择。这类推荐奖励,是不是就成了家长说服孩子不去企业工作的有力证据了呢?不是没有可能性。
所以,针对校园招聘,还是考虑招聘经费怎么花,要真正花到学生身上,应该会比发到推荐人身上,更有意义,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