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绩效,你需要明辨的5组关键词

北京皮肤科治疗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绩效管理很多公司做不好,是因为从理念开始就错了,理念一错,全盘皆错。举几个例子:

某公司到年底搞了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要分绩效奖金了,总额好几千万,老板非常不理解,觉得绩效是来分我的钱的,HRD为此压力非常大,解释了好多遍老板脸色都很难看;某独角兽公司,销售、产品等业务部门每月考核都倒数扣奖金,职能部门如HR、财务却每月轻松拿高分,搞得业务部门直呼不公平;某集团最近几年业绩一直下滑,老板为了提振业绩决定搞增量绩效考核,一年下来,业绩依然没有什么改善,员工拿不到增量奖励,开始大量流失,军心愈发涣散,造成了第二年更大的业绩下滑……某2B公司提倡团队协作,合作拿单,可在绩效机制上却只设计了个人绩效,并且每月进行严格的排名和末尾淘汰,结果造成残酷的内卷,员工普遍独来独往,防同事像防贼;……

种种百态,不而一足。

问题的背后,首因是认知不足,理念局促。理念出了偏差,自然会导致制度走偏,考核失准。正身先正心,万事源头寻。要做好绩效管理,你首先要拥有一套正确的理念。

然而,何为正确?

《礼记·中庸》子思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辨是建立正确认知的重要手段,所谓真理越辨越明也。笔者无意直接抛出答案,而更愿意和大家一起,对下面几组关键词进行辨析,推敲和体悟,从而找到正确的理念。

01绩效目的:挣钱VS分钱

公司做绩效管理,究竟是为了做蛋糕,还是分蛋糕?这个逻辑似乎很明显,做了蛋糕才能分蛋糕,因果不能倒置,因此自然是挣钱为先,分钱次之。如果只能选一个,挣钱仍然是首选,因为有了蛋糕才能分,哪怕分得不好,终归是分到了蛋糕。

反过来看:如果绩效不是朝着做蛋糕,而是盯着分蛋糕,那显然是搞错了方向,平生最会分蛋糕,但无蛋糕也枉然;更可怕的是,如果没有做蛋糕还要分蛋糕,就是耍流氓,就是分老板的钱,绩效这时就成了帮凶。

很多企业做绩效,不管公司经营得怎么样,奖金仿佛成了刚性福利,这就是在分老板的钱,HRD自然会遭到老板的灵魂拷问。华为不是这样的。华为是基于企业经营结果和员工贡献来发放奖金的。如果企业的效益下滑或者亏损,员工的奖金也会相应减少甚至没有。华为要求在发放年终奖之前,员工必须抄写两段话:

奖金是挣来的,不是必然的;奖金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

员工必须逐字逐句抄写输入系统,一个字没错奖金才会到账。

至此,我们应该可以得出结论:绩效应该首先导向挣钱,其次才是分钱,这个顺序不可错。尽管它们看起来是对立的,然而又是统一的,正所谓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老板希望挣钱,员工希望分钱,这是对立;然而,老板挣得越多,就会分得越多;分得越多,员工就会会老板挣得越多,矛盾又统一了。

然而,要挣钱,绩效管理应该怎样做呢?这里是几个建议:

绩效必须导向冲锋,导向结果

绩效要瞄准结果开枪,KPI或OKR的设计要把准最终业务成果,并激励员工奋勇向前。这首先需要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业务成果,并且把握好业务节奏和重点,匹配合适的阶段性成果指标。其次,要能激发员工的斗志,将经营压力无损耗地传递下去,别传到职能部门后闻不到硝烟味,一片祥和,那就传错了。解决的办法是业务、职能指标互锁或者以业务部门需求为导向提炼职能部门指标,和业务部门一起杠上经营的压力。

把绩效视为投资

绩效某种程度可视为老板和员工之间的投资对赌:老板投的是奖金,期望获得绩效;员工投入的是绩效,期望获得奖金。既然是投资,就要做好事先投资分析,告诉老板能挣多少,要分多少,并签好投资协议,而不是事先瞎投,事后耍赖。绩效设计事先定好奖励方案,做好测算,取得什么样的绩效,就给什么样的奖金,事后好算账。老板心里也舒服,分钱也痛快。否则,老板就会质疑是在分我的钱,HRD有口难辩。

更重要的是,向前踏入业务领域

第一步,你要能理解蛋糕是怎么做出来的,整体业务模式是怎样的,有哪些驱动因素,哪些限制因素,然后针对性地设计指标。然而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你还只是个二把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最好能上升到第二步,即业务设计层面。你能够从0到1画出整体业务模式,知道业务运行的逻辑和次序,知道当前业务的阶段和发展方向,能够评估现有业务模式是否有问题或者说哪里还有潜力可挖,如果有问题,就要先理顺,如果有潜力,就要先释放。你还要知道未来业务模式的演进趋势,以及业内哪些先进的模式可以导入。当你站在这样的高度去看业务,什么绩效设计就不在话下了。

以下是一个例子:

张董事长希望借助华为的战略绩效体系,去牵引业绩的增长。这家企业过去三年陷入了瓶颈期,增长十分缓慢。我们没有一上手就开展绩效体系设计,而是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梳理它的业务问题和发展机会,先找到业务增长的机会点在哪里,业务的瓶颈在哪里。只有把这些先理顺了,打扫干净了屋子,才开门迎客。

通过系统性的梳理,我们找到三个业绩增长的瓶颈:

第一是产品方面的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公司长期以来是从经销商那里获得需求,而不是直接从终端用户那里,这就导致了需求的错误。经销商的需求永远都是低价低价再低价,这导致了公司产品品质一路走低,从原来的中高端滑向中低端,大大拉低了公司的品牌形象,也陷入了价格恶性竞争的红海。另外,公司没有产品规划,被经销商牵着走,导致SKU太多太散,没有拳头产品,产品方案的复用率很低,研发的投入产出也很低。

第二是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

1.前端的营销业务流程没有打通。公司是坐商,坐等机会上门,对工程项目线索的发现、培育、转化没有走出去。只有客户很清晰地提出需求之后,才被动去做响应,而没有做好机会之前的线索的培育和转化。

2.公司缺少市场流程,仅仅是面向经销商做产品层面的推广,没有触达终端用户。

第三个是人岗匹配方面的问题。

公司从工厂转为产品型公司,缺少产品型的人才,市场人才也普遍不足。

于是,我们一起研讨,从产品体系开始优化,重新调整了需求管理流程,优化精简了SKU,准备拔高产品定位,并优化一批经销商,主动放弃过于低端的市场。我们通过梳理,发现他们在中端市场还有潜力可挖,可以支撑公司年度业绩增长超过40%,然后我们再通过经销商摸底和终端用户调研,一起沟通制定增长30%的目标。

在制定完这个目标之后,我们才开始导入华为绩效管理的体系,以增量为导向,增量加速,存量打折,增量的利润给予高回报,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一年以后我们来回顾了这家客户的增长,结果超出了当初制定的目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要导入战略绩效管理,最核心的东西是要先把业务做对,理顺业务模式或者找到业绩增长的点。再好的绩效管理的工具都必须建立在业务模式理顺、业务有增长的前提下才能有效。

02绩效指向:存量VS增量

这个问题似乎不言自明,增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绩效挂钩应该首选增量。增量从字面理解就是相比过去超出的增长部分,例如收入、利润、现金流等的增长,反过来,减亏、提效等也可以视为增量。

增量绩效模式,相比存量绩效,要好得太多。增量绩效体现的是成长型思维,鼓励大家眼光向外,抢外部的市场,抢竞争对手的地盘,而不是只顾着内部争夺,打得头破血流。这一点,两千年前的商鞅就已经想通了:

《史记·商君列传》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公战就是面向增量,有了增量就可以获得军功,可以封爵,秦朝老百姓一听到要打仗,兴奋地跳脚,而六国百姓听到打仗,则是惊恐莫名,这就是区别。

面向增量进行利益分配,好处多多。第一,增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打开想象的空间,一年比一年获得的更多,老板赞成,干部赞成,员工也赞成,形成多赢局面,形成最大的共识;第二,避免触动存量利益格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第三,促进变革进化。任何管理改进,都应指向增量绩效,面向增量,大家就愿意改,遇到的阻力就最小。

那么,增量绩效如何设计呢?三个关键点:

01

增量导向的业务计划

增量从何而来?首先要在业务计划里明确,业务计划都没有找到增量,绩效管理能找到增量就是空谈。“计,然后得”,业务计划BP可以从三方面寻找增量:

开源:产出增加、品牌溢价提升、新业务、新领域开拓等节流:成本下降、费用节约、亏损减小等改进:学习曲线带来的效率提升、新技术应用、杠杆加大、周转加快等

业务计划找准了增量,绩效才好相应落实,很多公司业务计划/经营计划都没有,寄望于绩效能一把全包,这是不现实的。

02

开放的预算

所谓开放式预算,就是把费用、收入等设置成开放的比例,而非固定额度,这就打开了空间。很多国企做预算喜欢用额度,为的是控风险,但这样就僵化了,处处都是红线。例如华为的毛利包,就按比例分成六个费用包:

开放式预算的好处,用王兴的话说,就是没有天花板,只有天空,你挣得多,相应的费用就多,上限是打开的,而定额呢,一下子就封死了这个空间,员工努力到这个程度就不会再努力了。

相应地,对应绩效的薪酬预算,也要打开,而不是僵化地限定薪酬总额。面向增量的薪酬预算要设计成四个包,如下图所示:

开放式预算比封闭式预算设计要复杂很多,需要大量的预测和测算,这也是很多公司做不到的原因之一。比如未来的目标,就需要较为准确的滚动预测,像华为是通过LTC流程,对各个项目进行滚动预测,在此基础上制订年度目标,这样就相对准确。而很多公司没有这样的动作,目标就很难定准,更别提后面的按比例切分了。

03

增量导向的目标设计

这里的设计包括三类:

一是目标本身就分增量和存量两类,有的是老业务类指标,有的是新业务指标,比较容易区分;但我们不能仅止步于此,增量目标不能庸俗理解为新业务类指标,应该进一步理解为战略投入类指标,即为了形成增量,特别是未来持续的增量,而做得提前布局、事先投入。任正非用大白话将这两类称为“多打粮食,增加土地肥力”,更加形象。

以下是华为消费者BG的例子:

二是指标值上也有存量、增量之分。形式如下:

每个指标定三个指标值:门槛值(相当80分)、达标值(相当分)、挑战值(相当分)。80分对应去年实际完成值,分对应业务计划的要求,对应最乐观的预测。但果真要如阿里所说:今天的最好表现,就是明天的最低要求,未免还是有些内卷,这个度请自行把握。

很多公司仅仅只有一个目标值,这是不够的。

三是配套的激励设计。

奖金包等要和组织绩效一起设计,事先就配合好目标,设定奖金包提取比例,让大家明白,我做到什么程度,能拿多少钱。以下是两种常见方式:

奖金的设计,其实花样更多,以后有机会再讲。

03考核方式:相对VS绝对

所谓相对考核,就是把你放在一堆人里排序,分出,末位淘汰;所谓绝对考核,就是把你和一个合格基准相比,看你是否合格,这个基准是绝对的,考出来就是合格和不合格两种结果,不再排名。

有的公司不知道以上区别,信奉GE强制分布那一套,对所有员工都要排序,结果造成残酷内卷,人人自危,包括高管。但他们没有想过的是: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个逻辑呢?

对于这个问题,任正非已经想得很透了,我们在此引用他的观点。

在华为,15级以下员工和23级以上管理层全部采用绝对考核;只有15-22级的员工,才采用相对考核。

为什么呢?任正非说:“我们认为A、B、C的考核制度,是我们理解西点军校的末位淘汰制设计出来的,是为了选拔将军。它的原理是不管整个队伍如何优秀,都要将排在后面的分子末位淘汰掉,形成挤压,逼先进更先进,从而产生更多地将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末位淘汰制,不淘汰,你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们不能让你坐享其成,责任和权力,贡献和利益是对等的,不可能只有利益没有贡献。”从选拔将军这个角度看,15级以下员工不需要他们做将军,23级以上已经是将军,所以不适用相对考核。

对于基层员工,任正非说:“我们一般岗位的员工,经验是主要的,他们的生产技能,资历也是重要的。用不着A、B、C的挤压,挤压可能使基层员工不团结(他没有这么高的理解力),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他们实行绝对考核更适用;这些员工天天面面相见,不用写考核日记,减轻他们的负担,把精力好好用在工作上;基层员工也不用走之字形成长的路,还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最佳角色上做出贡献。更不能频繁考试,让他们的精力不用在生产上。我们绝大多数员工应该快乐的度过平凡的一生。他们不想当将军,不想跳‘芭蕾’,就不必受那个磨难。只要贡献大于成本就可以了。”

想必大家到此应该清楚了吧?考核还是要做好分类,不同层级适合不同的考核方式。

04绩效对象:组织VS个人

很多公司的绩效都是从HR发育的,HR部门因此管理全盘绩效,但运行着运行着就发现问题了:

HR对组织绩效力不从心,拿不准该设计哪些指标或者判断不准某个指标是不是合适;目标值和业务部门有分歧,PK时HR完全处于下风,因为不掌握情况;HR对后续的指标监控不在行,无法准确分析绩效目标进展,极端情况下为了监控业务进展,把考核周期越搞越短,甚至每周考,大家苦不堪言。

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在于运营缺位。从逻辑上讲,运营是绩效的前端,是输入。运营定好计划,绩效才好制订相应KPI和目标值;绩效合同签订后,绩效的运行和监控,也非常倚赖运营的管理。运营主要针对的是组织绩效,某种程度说,组织绩效管理是运营管理的一部分,组织绩效管理应该划归运营部门。HR部门负责的绩效主要是针对个人。

组织绩效划归运营管理后,可以做得更准确、更深入。组织绩效的目标,运营部门更掌握情况,更能提出准确的KPI选取、目标值设定等,甚至能和业务部门进行PK。组织绩效的监控,HR可能做不到按周、按月进行考核,但是运营可以,这两者可以分开,比如绩效可以按半年、季度进行考核,而运营可以按月、按周进行监控。运营监控的结果,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运营还可以组织进行深入的经营分析,对跨部门事项进行协调,对资源进行调度,对结果进行纠偏,这都是HR做不到的。

05绩效导向:协作VS单打

纳德拉年任微软CEO后,对微软中的缺乏担当和相互指责现象深感恼火。他提出灵魂三问:

你对团队、商业和客户结果的关键个人贡献有多少?你对他人成功的贡献有多少?你借助了别人多少帮助让你的结果更好?

微软将之转化成三个泡泡的考核,结果微软内部风气大变,员工都愿意去帮助他人来提升绩效,跨部门协同赢单量上升了70%,效果非常显著。

三个泡泡成功地将个人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转化成了并肩作战、共同奋斗,任正非对之非常欣赏,要求华为学习微软的“三个泡泡”,包括怎样从机制上促进团队合作,全营一杆枪,聚焦于做大蛋糕而不是怎样分蛋糕,包括如何将绩效管理重心向“辅导和发展”倾斜,激发员工活力,而不仅仅是“区分评价”,营造竞争氛围等。任正非年8月7日在《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沟通会上的讲话指出:“考核要形成一种共同的奋斗精神,像我们过去的‘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像电视剧《绝密》那样全营一杆枪。现在由于KPI考核的不合理,使得共同的奋斗精神弱化了,形成了自私,这种环境制约了群体奋斗、狼群战术的文化。”

年11月9日,华为公司常务董事会对个人绩效导向形成决议如下:

01

绩效管理的目的:个人绩效管理不仅要对员工过去取得的责任结果进行评价,更要激发员工,促进个体及团队整体绩效和能力持续提升;

02

在坚持责任结果的基础上,从单一强调‘个人有效产出’到坚持‘个人有效产出’加‘为客户创造价值’‘对他人产出的贡献’‘利用他人产出的贡献’的牵引,更好地支撑‘多打粮食,增加土地肥力’;

03

在坚持绩效结果区分和抓好两端管理的基础上,授权一层组织管理团队根据业务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本组织差异化的个人绩效管理方案。

这个决议将华为的个人绩效管理的目的导向激发员工做大蛋糕,从原来的考“一个泡泡”变为考“四个泡泡”(华为增加了“为客户创造价值”),明确了责任结果的内容就是要“多打粮食,增加土地肥力”。

很多公司在设计绩效时,过于强调个人贡献,并且由于的残酷内卷,内部团队/个人之间互相敌视,完全把协作抛到九霄云外,这对组织是非常不利的。要改善这一点,不妨也学一学三个泡泡,相信协作也会显著改观。

以上。

如果您有以上的问题,欢迎与我沟通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29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