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前提,也是贯穿整个改革过程的内在要求。
在12月19日上午第一届中国CHS-DRG/DIP付费大会分论坛:“迈向规范化—CHS-DRG与规范诊疗”的会议议程上,首都医医院副院长闫勇为我们带来了《医院规范诊疗制度建设及流程完善》的主题演讲,为我们深度解读了DRG医院的规范化诊疗需要了解的重要性以及制度流程如何搭建。以下为演讲实录:
医保支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之间发生了非常密切的联动关系,今天将与大家一起探讨在DRG支付方式改革启动之后,医院应该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与规范。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对医院运营和管理的影响
国家医保局提出了《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特别提到了四个到位:编码管理到位、信息传输到位、病案质控到位、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机制转变到位。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内部成本控制、体现医疗服务技术价值;发挥改革支付机制、管理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引导作用,推动医疗机构内部运营管理机制的根本转变,医院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卫健委《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个转向,三个提高”,所以DRG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医院内涵式发展、集约型发展、人才要素等发展有所裨益。
DRG医院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的呢?
从DRG的分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DRG权重反映了资源的消耗,CMI反映了疾病的疑难程度,Adrg的分组过程与检验检查、耗材、药品的使用都有密切的关系,最终,通过DRG支付的指挥棒作用,对影响费用的检验检查、药品、耗材等诊疗项目进行定价管理,从而实现诊疗过程的管理。如果对诊疗过程管理到位,患者的实际支出就会低于预付费用,医院就能产生结余。所以,未医院获得长期生存能力的关键。
DRG-PPS对医院运营管理的影响
DRG是定额预付,权重和基准费率固定,医院可以控制的只有各DRG组的例数,这个例数包含两个概念:我们的学科能够收治什么样的DRG病组?能够解决什么样的疑难病种?
医院在扩大DRG付费中的影响力,不仅仅要考虑扩大病例的数量,还要考虑在学科建设上,在人才培养上去支撑收治的DRG病组例数。
在通过对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的梳理中,我们发现,过去常常对变动成本,即药品耗材进行控制,但在实际过程中固定成本也同样影响着DRG的病种成本,所以这这一方面我们需要提升流程管理、精益管理,提升设备、人员效率。
总结来说:医院需要根据DRG的特征建立以下制度
01
提高病种(DRG组)收治例数方面:人才学科建设制度、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效率流程管理制度
02
药品、耗材,人才学科建设方面(含手术):临床路径管理-药、耗材管理、人才学科建设
03
设备基建人力资源方面:提升设备效率,健全人事薪酬制度
建立以上医院内部运营管理的一个变革,或者说我们要提高内部管理的运营机制水平,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
DRG支付制度改革
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基于DRG医院内部协调管理机制,DRG医院内部运营管理的变革,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且牵涉多部门的工作,分工如下:
第一方面,要以CHS-DRG-PPS促进信息系统的建设
(1)对接/转换编码工作——明确主要诊断选择总则及特殊情况选择细则
(2)病案首页质量控制
·病案首页管理信息化、病案首页AI质控、病案首页信息化自动编码和审核、病案首页管理流程再造
(3)病案内涵质量控制
·EMR进行系统性的病历质控、AI病案内涵质量控制、CDSS——协助医生"做正确的事"
(4)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升级重构
·医院数据集成平台、专病数据库实现病种(DRG病组)质控
(5)DRG管理系统—按DRG进行过程管理科室绩效综合评价、学科发展优势变化分析
(6)基于数据中心的医疗耗材使用技术评价
(7)流程优化及强制执行
(8)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中心、成本数据中心、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第二方面,医院成本控制体系,合理降低资源消耗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7号,-12-21),医院运营管理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全面预算管理以及业务流程管理。这个过程当中,支撑运营管理最核心的两个任务就是全面预算管理以及全成本管理。
运营管理的本质就是让最小的投入(经济的投入、人才的投入)来实现最好的产出。这里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控制患者的资源消耗,因为DRG让医院的成本发生了改变,让患者的实际消费变成了成本,医院过去的成本管理机制,形成新的成本管理机制来降低每一个患者的资源消耗。
医院的运营管理分医院管理两大方面,经济经营管理包括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两部分,对于整个运营管理的核心来讲,是通过成本管理机制来影响其他机制的运行,推动质量、效率、流程的各项提升,所以成本管理是第一个重要的机制建设。
在运营管理里面,我们强调两个制度建设,第一个是预算管理,如何获取更多的新的增长点,医院来说在临床业务上在那些方面要形成哪些增长,这就是业务预算,需要形成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DRG付费开始以后,医院所有的优势进行分析,医院的优势病种进行集中目标战略管理,让这些病种的患者获得让渡价值(医疗质量、患者服务、核心技术)的提升。从而形成更好的成本优势,让医院产生结余。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对学科进行定位、分析,选取关键病种,去做临床路径管理,并预测成本。第二个就是病种(组)的成本管理制度。通过DRG病组预测成本,来控制成本。
要转变成本观念,过去收入=成本+收益,现在要认识为:收益=收入-成本、收益=成本-浪费。要识别诊疗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浪费,而浪费往往是由管理缺陷造成的,这样的浪费不仅仅带来的是成本的升高,也会带来质量问题。
通过成本的分析,建立起成本与其他机制的关系。
病种成本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临床路径管理进行实现。要建立临床路径流程,通过临床部门管理,梳理成本数据,参照临床指南形成循证支持,获得比较合理的临床路径。同时要建立临床路径变异管理机制,不断对临床路径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进一步改进。
由此得出,病种成本=临床路径成本+病种基本成本(分摊)
临床路径成本=第1天诊疗项目成本+第2天诊疗项目成本+……+第n天诊疗项目成本。
临床路径管理下的药、耗管理。
1.建立效果高效的、本院处方集,确定每种DRG病种的首选治疗方案,梳理用药的标准化的路径,提升DRG病种在临床路径之下的质量安全水平。
2.建立全院耗材信息化管理机制,建立病种标准化耗材使用路径。
通过以上路径的建设,获得DRG病种成本控制区间,在临床实施诊疗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可视化表格,对病种成本进行实时的干预,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干预,加强DRG成本的目标的实现。
第三方面,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1)制定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例如,DRG质量指标、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