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以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才强国战略
田永坡
观点
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人力资源新特点和行业发展基础,多点着力,协同推进。
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产业结构、形成经济新增长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力资源服务业中的培训、招聘、测评等业态,能够为人才培养、引进等提供支撑,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助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这些战略部署,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预见,人力资源服务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分析
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应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中,人力资源服务的对象、服务效益、服务模式等全面升级的一种状态。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年末,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58万家,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84.33万人。全年共为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帮助2.90亿人次劳动者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服务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条件与机遇,要及时分析形势,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人力资源服务业赋能劳动者的使命更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劳动力要素的质量和配置水平在国家发展格局中更为重要。“十四五”规划在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中专章提出“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劳动者素质提升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提升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力资源服务的功能需要从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为主转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者素质“双轮驱动”,需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更高素质的需求,更好发挥其促进就业和流动、赋能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人力资源服务对象的素质水平更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在人口素质结构变化上,呈现“两升一降”的特点。“两升”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指标上升;“一降”为文盲率,由年的4.08%下降为年的2.67%。人力资源服务最终的落脚点是劳动者。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力资源服务对象的质量将逐步提高。
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高配置效率的条件更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有了较大提升,为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开始出现一些回流,“农村—城市—农村”的劳动力环流现象开始出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凸显。这些变化意味着,人力资源市场的流动性将呈现出规模增加、途径多样化、方向多元化的特点,为人力资源服务发挥优化配置效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开放水平更高。年出台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人力资源服务行动”,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次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其中。上述政策和措施,为人力资源服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一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服务半径大大增加,为全球劳动力市场发展赋能。
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人力资源新特点和行业发展基础,多点着力,协同推进。
建立多方协同机制,实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者素质“双轮驱动”。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涉及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投入。培训、职业指导等人力资源服务作为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手段,需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者技能提升的需求加以跟进,并设计相应的服务产品。
实现“双轮驱动”,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级人才寻访、测评、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培育和支持力度,为市场化引才、流动和就业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要探索企业、政府、学校在培训、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整合优化各类培训和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市场主体发挥贴近一线需求的前哨作用、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供给保障、劳动者积极参与学习的提升劳动者素质有机协同机制。
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质量升级。为适应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和劳动者素质日益提升的特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需要把核心竞争优势由过去扩大人力资源服务数量,转变为服务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优化,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从以满足经济回报向满足多元化、高级化需求发展。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速度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特别是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为此,要发挥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多个环节的作用,全方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立足行业改革和创新需要,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推动产业集聚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长期看,营商环境建设将成为未来一个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如何把握当前营商环境打造、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将是未来产业园区持续提升竞争力的来源。因此,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国家在人才领域改革的重点难点,在服务、制度等软环境上下功夫,将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补齐短板,完善行业发展制度体系。近年来,国家对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人才支撑、监管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当前,在“三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和新职业为劳动力市场增添了活力,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同时,应该注意到,这其中的劳动关系更为复杂,要在总结地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和增加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保、劳动权益保障管理体系,增加任务分发平台、大型工作发包单位的用工责任,为劳动者工作环境、劳动报酬、职业安全等提供相应保障。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