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并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华为的成功就是任职资格管理上的成功。不止华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建设任职资格管理体系。通过资格制度规范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推动做实的人不断提高水平,引导有水平的人做实,按做实给予评价。建立职业发展通道,可以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其职位胜任能力,以职业化的员工队伍参与国际竞争。树立有效培训和自我学习的标杆,以资格标准不断牵引员工终生学习、不断改进,保持公司的持续性发展。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做任职资格体系
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员众多但人才稀缺。企业家大多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却苦于找不到“良药”。官本位的社会文化,堵死了专业人才的发展通路。员工沿着主管——经理——总监——总经理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成为了个人职业发展的唯一通路。但绝大多人就会在中途失去继续攀爬的动力,转而选择离职高就或者原地踏步。另一方面,企业大量的研发、营销、生产等专业人才之中,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适合走上管理通道,即使勉为其难的让他们晋升到管理岗位,结果很可能就是多了一个蹩脚的管理者,但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专家人才。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员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通道发展,把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才是企业最佳的用人之道。
另外凭感觉“拍脑袋”的评价方式,让识人准确率长期低下。中国文化笃信所谓“慧眼识金”,凭感觉来辨别人才的真伪是最常见的模式。即使有大量的实践证明某个管理者在中层管理岗位上表现非常突出,也不能简单的判定此人一定可以胜任更高一级的管理岗位。上世纪90年代,华为沿用“专而优则仕”的简单模式,选择出大批业务骨干走上管理岗位,最终的结果却是发现他们根本不合适,只好再让他们分批下岗。任正非吃过苦头后才发现:单凭经验和感觉是不靠谱的,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人才判定手段。由此带来华为人才评价体系的重大变革,并为随后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管理基础。
最后是个人英雄主义猖獗,导致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依靠个别英雄来改变世界,是中国社会的普遍情结。将企业命运系于一人之身,风险的确太大。因此,真正的“明君”,一定要敢于在组织中“去英雄主义”。依靠制度的力量,建立人才梯队,才能让企业长期生存下去。绝处逢生,是任职资格管理的必要性。
任职资格体系的前世今生
任职资格核心思想源自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NVQ),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IBM技能测试和Hay的素质测评。NVQ强调员工职业化水平的提升,将员工职业化分成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规范行为。NVQ更倾向于通过工作现场考核的方式对能力进行评价,它的评价标准和形式与员工实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场景密不可分,而这正是刻在任职资格体系基因里的特点。
华为年在香港正式引入了任职资格体系,并尝试从秘书岗开始试点,逐渐推广应用,最终取得了较大成功。华为对待外来工具有两个态度,首先是“为我所用”,即工具一定要根据华为所需进行改造;其次是“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即工具的上马要讲究效率,不求完美,上马后实施过程中敏捷迭代。笔者认为,华为任职资格体系迭代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优化有两点:1是任职资格体系与职级挂钩,2是任职资格标准框架的持续简化。
其实任职资格体系在引进使用的初期,标准框架较为复杂,当然也不排除现在仍有许多企业依然采用较复杂的标准框架。复杂标准框架涵盖范围较广,从硬性的年龄、工龄、学历、绩效等指标到软性的知识、技能、行为、素质,甚至有些企业还加入了心理测评结果,以至于任职资格体系落地过程中尾大不掉,实施、维护和迭代都无法很好进行,最终导致任职资格体系名存实亡,沦为鸡肋。
华为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五大关键要素
任职资格是将不同行业、领域、专业的行为标准进行界定和细化,结合公司的导向和要求,形成的一套既具行业参考价值,又适应公司需要的能力标准,此标准主要用于检验员工能力的符合度和差异度。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华为自年正式引进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NVQ),经过了二个阶段:年-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