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篇文章,是本人原创,但未经打磨。完稿的时候应该是年8月,人力资源一群多百位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讨论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哪块做好做。这讨论的其中,有大咖,也有才入行的小妹。讨论之激烈,风云雷动。老虞突然冒出来,说了一句:大家上班都这么闲啊?瞬间群内鸦雀无声。我当时正在休假,看着大家讨论,突发灵感,写下了这篇文章《招聘,是一场理性的婚姻》。当时是已QQ邮箱群发给群内小弟小妹们的。年,闲来我在知乎发了这篇文章,也许是新人,集了3个赞。今天,一字未修改,发在此,算是我的开篇之作。
在群里看到HR同行聊天,觉得做人力资源六个板块,招聘最容易,很多人新人入行HR也都是从招聘着手,总觉得做招聘就是发下招聘启事,收下简历这么简单。其实,当你真正在人力资源这个行业做久了,当你真正把六大模块都做了一遍之后,你才会发觉,要想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做出成绩,招聘这块是最难做的。
20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下来,我一直认为,轻率的招聘既是对员工的不负责,也是对公司的不负责。从而引出这样一个话题:“招聘如同一场理性的婚姻”。
这句话有两层涵义:一方面,要找到真正适合公司文化和职位要求的人才,就必须在招聘中将理性进行到底;另一方面,招聘要像对待婚姻一样慎重,因为就像不幸的婚姻一样,招错人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公司和个人都是痛苦的。
那么,我们在招聘中要如何慎重地贯彻理性呢?首先是硬指标的考核,然后就进入软指标的考核。软指标的考核主要通过面试来实现。所谓软指标,它不同于人的技能、知识、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因素,而是指人的发展潜力、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软指标去看一个人,更多地是靠面试官的眼睛去观察,因而在这个环节,如何杜绝评判者的主观偏差,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就显得尤为关键。曾经我给同行们讲过面试小组人员构成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走后门的现象,而且也是慎重原则的体现。由岗位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的三个面试官来参与面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候选人,就大大地降低了鉴人失察的概率。某一位面试官的“看走眼”会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到纠正。相对来说,团队做出的决策更科学。
我们还沿用面试小组人员构成的例子,来要招聘一个人的话,进入面试阶段时,将有3位面试官对3至5名候选人进行面试。面试是怎么进行的呢?
在面试时,要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面试不能仅凭感觉”。为了具备相应的知识,参与面试的管理者都必须参加面试技巧的培训,在掌握了面试技巧之后才有资格参与面试工作,就像上岗需要合格证一样。通过严格的面试技巧培训,管理者学会了如何通过特定的问题挖掘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如何观察候选人,如何判断候选人所反馈的信息的真伪,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叉对比和验证等等。
同时,在招聘问题的设计上,如果采用业界普遍采用的行为面试法。从应聘者的角度看,面试的问题完全是随机的,而且问题的着眼点都是候选人过去发生过的行为。
有些企业的面试官喜欢问一些很通俗的问题,比如:
你过去做过什么?
你喜欢做什么?
你是否愿意努力工作?
你是否愿意按照上司的意图去做事?
这些问题谁都会问,但是答案的真伪很难识别。
要想在面试中判断应聘者的发展潜力、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情况就不能不这么问了,不问你能做什么,而是问诸如这样的问题:
你所做过的工作当中最值得你自豪的一件事是什么?
是什么时间做的?
怎么做的?
为什么值得你自豪?
这时候应聘者事先准备的问题就可能用不上了,想在现场编故事肯定也来不及,他只能实事求是地讲真话,否则很容易露馅。
比如,有时候我们会问:
你最不喜欢的同事是谁?
你为什么不喜欢他/她?
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们只是通过知道应聘者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不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从中了解他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氛围,以及在他/她心目中好人是什么样的。
如考察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动机、稳定性等方面,如果一个人频繁调动工作,就该这样问:为什么在过去几年当中换了那么多工作,原因何在?如果应聘者没有充足的理由去解释,就可应该被淘汰了。如果应聘者一年换一个或几个工作,除了我在《写给群内HR朋友之三》的问题,那么这个人一定有问题,来了也不会待下去。总之,面试的问题一定要科学设计,才有助于发现事实的真相。“你如果成为公司的一员,你会怎样对待工作”?这样的问题一定不要问,因为这种问题问不出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应聘者一定会慷慨激昂地表决心,一定会表示努力工作,请公司放心。所以这一类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要问,要问那些应聘者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曾经做过的事情,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更容易考察一个人。应聘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就会从中体现出来。
面试小组最终将从3至5名候选人中挑出两个合格者。然后面试小组的3个人再对两个候选者的各项素质进行比较、讨论,就谁更适合某职位达成共识,但是这还不是结束。
这3位面试官还必须把这两个人的资料和面试记录交由其上级审核,并且不能透露3人已经达成的结论,即不能告诉上级自己选定了哪一个,其目的是避免上级在取舍时有先入为主的意见。
如果上级通过资料和面试记录传递的信息做出了谁更胜任的结论,接着4个人将召开一个碰头会,上级选中的人如果跟3个面试官选中的是同一个人,那么招聘过程就算完成了;如果上级选中的跟这3个人选的不一样,那么4个人就要交换意见:为什么你们选了A,为什么他选了B。
这时候大家把所有的理由摆出来,看谁能说服谁。上级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因为他只见到两个人的资料,而这3个部门经理可能与5个候选人都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候这3个人说服了上级,也有可能上级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把这3个人说服了。总之,这4个人最后一定要达成共识,特殊情况还可以安排上级经理对应聘者直接面试。
然后,面试的组长要写一份面试总结,说明经过面试以后,所发现的应聘者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潜在的问题,该应聘者的动机与公司提供的岗位是否吻合,该岗位未来的发展前景跟应聘者的期望是否吻合,选定这个人的理由是什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地方,这个人在哪些方面是可塑之材,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这个人最令人担心的地方在哪里等等,这些信息要非常详细地记入面试总结。可以说,这一安排对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决策——反馈——比对——提升的过程。
对于一些重要岗位的关键员工来说,还可以用一种调查方法,叫参考检查,我们常说的背景调查。就是要求候选人提供原来工作单位的两名上司的姓名和电话、两个平级同事的姓名和电话、两个部下的姓名和电话,然后公司派人与这些人进行电话沟通,目的就是想知道这三个层次的人怎么看这个候选人。
问题的设计是很有技巧的,比如:
你觉得这个人最能干的地方是什么?
你觉得这个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这个人在沟通方面、在领导力方面有哪些问题?
你对这个人总体上怎么看?如何形容他?
当这六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后,你就会总结出一份文件,供用人部门参考,从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建议。如果候选人推荐的人都是事先打了招呼的,只说优点不提缺点,那么这次沟通就不算数,还要重新换人进行调查,直到大家公正地谈到了这个人的优缺点之后,这次调查才算完成。
当然,这些被调查者一般来说,都不会对候选人有过于激烈的言辞,毕竟是候选人自己推荐的人选,但是你的本领,就是能在这些言辞里面找到这个人的优点和弱点。这种参考检查可以弥补只看档案造成的信息失真。如果通过上面整个招聘过程的介绍,你的招聘也就比较慎重和理性。
一家企业草率地把人招进来,发现不好再辞退这个人,这就像两个人匆匆结婚,过了没多久又离婚一样,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我们招聘的时候,面试、审核、工作就要非常严格。从应聘表格设计、招聘职位发布、简历收集、简历筛选、笔试、面试、测评、背景调查到成为公司的一员,都不得半点马虎。所以我认为: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个工作没做好的话,后面出问题是必然的。
招聘员工要像对待婚姻一样慎重,因为不幸的婚姻带来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对公司和个人都是痛苦的。希望各位群友,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用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再用实践去应证理论,反复如此,你将在人力资源这条路上走出个金光灿烂、还有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