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一;我把它定位为六大模块之首。一是,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如果人都没有,其他管理也就无用武之地。二是,招聘工作的门槛低,谁都可以从事招聘工作;同时,招聘要做到专业又很难,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形成专业。三是,招聘的重要性是六大模块中最重要的;招聘到合适的人,事半功倍;招聘到不合适的人,企业也许会付出巨大代价,尤其是时间的代价。
关于招聘,本文根据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从非人力资源部门的角度,简单地总结为“三板斧”招聘工作方法。这三板斧的名称就取自程咬金的“三板斧”。
第一斧,劈脑门。
劈谁的脑门?劈招聘人员的脑门。
招聘,两个基本项不可或缺:岗位职责与资格要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度高的企业和熟知岗位的招聘人员,大多依据这两项来甄别人选。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度低的企业或招聘的新手,劈开他们的脑门是必要的一项工作。
所谓劈脑门,就是招聘前,招聘人员要清楚地掌握三件事。一是,岗位职责对应的具体工作。二是,任职资格的具象化;譬如行业经验要求,要具象化到具体的企业则精准度更高。三是,企业匹配性,即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比如,创新文化的企业对候选人的特征体现,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对候选人的特征又如何体现。
第二斧,扎眼仁
扎谁的眼仁?还是招聘人员。
所谓扎眼仁,是应用在简历筛选过程。简历筛选的过程,是考量招聘人员专业水平的第一步。工作简历,自然是工作经历的一个简单描述;通过简历,是不可能判断出一个人专业能力水平的;但是,还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以专业能力的可能性判断为例。
第一种,如果一个人在一个企业工作的时间很长,工作经历又是步步上升的;这种人员形成专业能力的可行性较大。再看这家企业的背景,如果企业本身也是良性发展的,甚至是行业的头部企业;不管是什么岗位,这样的人选从专业能力角度,可行性较大。
第二种,如果一个人是频繁跳槽的,工作内容不变且每段经历是二到三年的;这种人员形成专业的可行性也是有的。如果每段工作时间低于两年,且是职位依次变换的(包括职位递增的);形成专业能力的可行性极低。
这两种都是对人员能力的符合性的基本判别,至于与企业的匹配性则只能通过面试进行判断。
第三斧,剔排骨
前面两斧都是砍向招聘人员的,这一斧是砍向面试人员的。
第二斧,简历的筛选,识别的是面试人员可能做过什么;面试的主要内容则是识别,面试人员能做什么。
所谓的剔排骨,就是把面试者的“肉”剥掉,看到“骨头”;“骨头”就是面试者进入公司,能做什么工作。
如何剔排骨?简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场景化,二是问题化。
场景化,适用于管理岗位的招聘。管理工作通常分为三类:一是,管理建设型,即可从事0到1的管理建设工作;二是,管理运维型,即对成熟的管理平台或体系进行运维和改进;三是,管理操作型,即只能从事程式化的管理工作。对于这三种类型的识别最好的方式就是场景化:设定具体场景,让面试者现场演绎。
问题化,适用于技术岗位的招聘。判断技术岗位应聘人员的水平,最好的方式是设定具体专业问题,让其现场解答。一,可判断其专业水平;二,可判断其专业应用水平。
剔排骨,看是简单实则有学问。对于企业,面试内容的设置与深化研究,不但能提高招聘效率;还能降低用人成本。
至于程咬金的三招半“剁肉锤”,则是面试和入职之后的半招。
学会这三斧,你也可以当个“混世魔王”。